Skip to content

Leave or Wait

前些日子看了第八届韶华杯辩论赛,突然看到一个辩题感觉很有意思:“如果你注定跟这个人没有结局,而你又特别爱这个人,你是选择要过程,还是转身离开?”

笔者对此问题想了很久,以下是记录笔者得出的思考结论:

首先,这个辩题里面隐藏着的,是爱情里面最残酷的命题——明知道终点是失去,还要不要拥抱此刻的心动。或许,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思考:

一、注定没有结局的边界在哪里?

它是客观的现实枷锁(比如阶级、生死、伦理),还是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设限(比如:“ta不会喜欢我”的预判)呢?

  • 如果是客观宿命(例如绝症(参见余响一文)、家族世仇(梁祝、罗密欧与朱丽叶)),“过程”是与命运对抗的浪漫,“离开”是清醒的慈悲;
  • 如果是主观臆断(比如“我们异地一定没结果”),“注定”本身就不成立——很多时候,“结局”是被放弃的勇气改写的。

二、过程离开 ,本质是两种爱情观的博弈:

过程:那就是把爱情当作“体验的容器” 哪怕最终失去,过程里的心跳、共鸣、成长,都是生命的养料。就像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里,阿里萨等了五十三年,过程本身就是对爱情最虔诚的朝圣。 但风险是:“沉溺过程”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感动的漩涡中。有时明明知道终点是悬崖,却一步步试探坠落的疼痛,最后连回忆都染上苦涩。

离开:那就是把爱情当作“结果的拼图” 既然拼不出完整的图案,不如保留碎片的美好。这是一种清醒的止损,就像《廊桥遗梦》中的弗朗西斯卡,选择回归家庭,让四天的相遇成为永恒的白月光。 但代价是:这种理性切割可能会让你错过人生中最珍贵的意外,毕竟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“注定”不会被改写,有时候,放弃的勇气比坚持更难,却也更遗憾。

三、我们究竟在爱情中追求什么?

选择追求“永恒”,那么离开就是对完美的守护; 选择追求“真实”,那么过程就是对当下的臣服。

笔者认为,在爱情中,最动人的,是明知结局的悲观,却依然选择过程的勇敢——就像飞蛾扑火,不是蠢,是认账:“爱情本身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奔赴,哪怕终点是灰烬,燃烧过的光,也照亮过灵魂。